不離地藝評──何慶基剪報集(一九八〇—一九九〇年代)

送貨

Quantity

Sold: 105

Summary

+
書籍簡介 藝評 X 策展 X 文化批判 四十年藝評之路,接地氣的藝術文化批判 一針刺進香港藝術界的問題核心 香港的藝評路走了四十年都仍是長路漫漫。 本書收錄何慶基從一九八〇年代至一九九八年的剪報文章。何慶基身兼藝評人、文化管理教授、策展人等多重身份,自一九八〇年代始便在不同報章撰寫藝評,以顯淺的文字,深入淺出地評述作品,去除藝術家在大眾想像之中神秘而不可接近的觀感,把藝術接軌大眾生活。正如丁穎茵在〈導論〉中提出,何慶基書寫藝評旨在拓展觀眾對藝術的認識。他拒絕不求甚解,從不全盤接受任何對作品單一的詮釋。不論是西方最流行的藝術理論、傳統的美學觀念,或是歐美藝術圈、國際畫廊所吹捧的「頂尖作品」,他也會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。 所謂「不離地」,就是立足本土,其心思關懷盡在香港。當時的香港尚缺乏藝術策展意識,何慶基就其時的藝術政策提出意見,把策展的當代意義帶進其中。他的文章提出許多當時文化、藝術界的問題,至今仍然適用。《不離地藝評》是反思藝術與香港政治、社會及文化關係的重要讀物。 書籍資料 作者︰何慶基 出版:手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:2020 年6月15日初版 ISBN︰978-988-74161-2-8 作者簡介 何慶基 曾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及上海當代藝術館創館館長;自一九八〇年代後期開始,策劃逾百個本地及海外展覽,包括擔任第二及第三屆澳洲《亞太藝術三年展》客席策展人、哥本哈根《貨櫃箱96》大展亞洲區策展人;亦為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顧問小組成員,負責構思西九的M+博物館;亞洲文獻庫創會董事,並任第十三屆《文獻展》國際委員會成員,負責甄選大展的藝術總監。 何氏從事文化評論工作多年,分別於香港及海外報刊雜誌如 《Art Forum》、《Art Journal》、《藝術新聞》、《信報》、《蘋果日報》等撰寫文章,是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創辦人、《文化現場》雜誌董事局主席。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、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,致力從事評論、策展工作。 目錄 序/何慶基 前言/梁寶山 導論 寫給二〇九七年的藝術工作者——藝術評論與展覽如何發掘「本土」的內涵/丁穎茵 第一章:去舊迎新,藝評介入 天賜摩爾 內外世界之間 女性與藝術 核電反教育看藝術評論 也談「融匯中西」 一噸重反環保雕塑過關 反映區局政策漏洞重重 沒有空間——談藝評的窘境 第二章:八九前後,在香港看中國 三個諷刺 中國現代藝術展觀後感 忘記的暴行 談民主女「神」 另一個社會、另一種藝術——余本、李鐵夫與早期香港西畫 嘲笑落漠 北京新藝術的點點面貌 想飛(一) 羽翼篇 想飛(二)機械篇 想飛(三)希望篇 第三章:不是「館長」,專業策展的意義 藝術.生活.藝術 國際化的自我放逐 籌備展覽作為一門專業 藝術中心的展覽路向 文化抗爭還是文化買辦?「館長」還是「展覽籌劃人」? 第四章:一九九七,文化政治 安定繁榮 藝術機構應有的尊嚴 文化界的危機感 九七過渡的局限和可能性 藝展局為何沉默? Hong Kong: A Curatorial Journey for an Identity 第五章:搭建未來,文化政策的必要 沒有牆的博物館 談藝術政策 欠檢討性的粗略建議——談藝術政策檢討報告 藝展局當務之急的幾個命題 趕走懶豬,換來豺狼?——談重整文化發展的機制 後話 藝評漫漫路 附錄 一九八〇至一九九〇年代報紙文藝版面與刊物略記/梁寶山 結語 人名對照表 參考書目

You might also like